From 運動相關文章欣賞
自行車的環保傳奇
◎文/約翰.雷恩◎譯/楊永鈺 (2002.01.15)
有一天,騎士拯救了地球……
我愛騎自行車,那是因為它對我的荷包、我的健康,或甚至是我的雙腿有益。但是自行車之所以成為永續發展的珍寶,是因為它對這個世界的「不為」。一個自行車騎士的呼吸,不會為世界製造酸雨,或是以一氧化碳廢氣和微粒殺人於無形,也不能改變全球氣候。自行車騎士吸收碳水化合物做燃料,不需要化石燃料及進口石油。自行車不會造成交通堵塞,也不需為了鋪設大量道路,犧牲農地、國庫收入,以及可供棲息的美好環境。
汽車是奇妙的發明,帶給二十世紀人類空前未有的靈活機動性。然而汽車數量的激增,大大損害了其他的活動工具,並且賠上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。全世界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人口,能夠買得起一部汽車(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,負擔得起一部自行車)。再加上修築必須的公路與停車場,又會使國庫耗竭、政府破產,更可能威脅世界的糧食供應。舉例來說,中國大陸若是想要讓每個市民,享有與今天美國人一樣多的道路設施,就須讓出全美百分之四十的耕地用來鋪路。
公共巴士、火車,以及數人共乘一車,雖然比單人駕駛製造更少的污染,也減低交通流量,但是卻缺乏隱私性,也無法提供服務到門口的便捷。
當然,自行車不是為每一個人設計的交通工具,也並非每一趟行程都得用它。汽車完成的許多工作,不是自行車可以輕易辦到的,例如載重物上坡,保護乘客不受自然氣候的侵擾,以及快速的行駛距離等。但是我們可以發現,所有汽車的行程中,有一大部分可以被自行車取代。美國人日常往返的旅程中,幾乎半數的旅程距離不到三哩;另外有超過四分之一的行程是在一哩以內。汽車最經常的用途,不外乎便利我們小小的日常生活領域,也就是雜務範圍,包括我們的住家、商店、辦公室,以及學校等。這些地點可以輕易騎自行車,或甚至可以步行到達,即使在根本沒有考慮自行車或人行設計的馬路上,也是如此。
短距離的汽車旅程,自行車(或甚至是走路)是最好的取代對象。以哩來計,汽車也是製造污染的最大來源。冷卻的引擎比起燒熱的引擎,若以典型的市區車速行駛,將產生四倍的一氧化碳,以及兩倍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。而且在旅程結束之時,形成煙霧(是致癌物質)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,會繼續揮發到空氣中,一直到引擎冷卻為止,不管汽車是行駛了五分鐘或五個小時。
所幸,對於經常累積自行車哩程的騎士來說,他們(以及行人)遭受到空氣污染的實際傷害,要較汽車乘客來得少。汽車的廢氣容易在路途中,形成一股看不見的氣流,而污染最集中之處,就是在這股氣流的中間。
汽車根本無法對這種毒害物質提供任何防護,所以,汽車乘客首當其衝,承受全部的廢氣排放。至於公共巴士的乘客,因為座位較地面高,吸進的廢氣也比汽車乘客少,當然吸進最少廢氣的,正是自行車騎士。
在問卷調查中,許多自行車騎士不斷指出,交通安全的考慮是唯一阻撓他們每天以自行車代步的主因。一九九六年,全美有四萬二千人死於汽機車所造成的車禍,其中有五千四百一十二人是行人,七百六十一人是自行車騎士。這些受害的自行車騎士,百分之九十六沒有戴安全帽。在街道鋪設自行車專用道,以及開闢離開馬路的自行車道,會讓騎自行車變得安全很多。普遍使用安全帽,可防止半數以上的自行車致命事故。
雖然騎自行車上路要冒這麼大的風險,但是它對健康的益處,遠遠勝過危險。以運動健身來說,騎自行車對人體的衝擊力既輕、又有氧,而且設備簡易、代價不高,簡直沒有其他運動可與之比擬。換句話,除了因為車禍導致的危險外,騎自行車其實是各種運動中安全性較高的一種:騎一小時自行車,比打一小時的棒球或籃球,受傷的機率小更多。
政府的政策,不論是地方區域的規劃法案、聯邦的高速公路補助,以及稅法等,無一不支持汽車駕駛,遠勝過其他運輸形式:修改這些法則,可以有效扭轉這種情勢。
日本的自行車擁有率與美國不相上下,那是因為在日本汽車燃料費較高,且停車管制嚴格,結果日本有六分之一的上班族,每天騎自行車往返。便利自行車的各項政策,從穩定交通流量,到設立市中心徒步區等,將歐洲五個國家騎乘自行車完成市內旅程的比率,至少提高百分之十。丹麥各大城市的交通,有五分之一的行程是由自行車完成,而荷蘭城市的自行車騎乘率更高,提供城市三分之一的行程需求。
大部分的北美青少年在滿十六歲拿到駕駛執照的那年成年;相對於此,荷蘭孩童卻在四歲左右學會騎自行車,開始自由馳騁於小市鎮內。北美危機四伏的街道,不但剝奪孩童探索周遭環境的自由,而且還貶抑父母的角色,使他們成為摩登社會裡的怪獸,半身是人,另外半身則駕駛著迷你箱型車。
孩童、老人、殘障人士及許多負擔不起駕車的人,就經常受困於交通運輸系統。若是給他們機會,非駕車族中有令人吃驚的比例會成為自行車族;歐洲許多人口密集、便利自行車的小城市裡,甚至有許多年長的市民騎乘自行車,維持旺盛的活力,並延續積極自主、不用依賴別人的生活。在中國大陸的大城市,百分之二十年過六十的老人,以自行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。
納稅人和預算審核者,更應該全力擁戴騎乘自行車。自行車騎士的騎車環境,可以輕易得到改善,而且代價不高,通常不過是一桶油漆,劃出一條自行車專用道,或是削減多餘的汽車道。其他的改善措施,例如修築分隔的自行車專用道,或是裝設自行車停放架等,則要稍稍花些代價,但比起便利汽車的同類型投資,仍然便宜很多,這是因為自行車的行駛和停放,佔用的空間極小。支付一部汽車走上一哩,比起自行車走一哩的費用,花費高達二十倍。
促使更多人步行或騎自行車的關鍵性措施,在於抵制都市漫無計劃的郊區擴張,及鼓勵更稠密、更適合居住的都市環境。
近年來,北美倡導自行車最重要的里程碑,莫過於一九九一年美國國會通過的ISTEA法案了,在這個法案下,聯邦交通基金的百分之一,需要用來支助改善行人和自行車環境,包括每一州裡,設立專司行人和自行車事務的協調單位,以及在全美各州資助修建自行車道,架設自行車停放架及其他設施。荷蘭將道路預算的百分之十,用來支援自行車周邊措施。而今天北美大部分的城市和郊區街道,對任何不開車的人,卻仍然很不友善。最後別忘了,我們的工業社會需要將廢氣排放減低百分之九十,才能解決全球暖化問題。為了防止許多物種及生態系統的滅絕,棲息地再也不能忍受人類道路、郊區興建及其他人類設施的覆蓋和切割。一隊持續加長的車隊,分布在一張不斷向外擴張的道路版圖上,不管它們的排氣管多麼清潔,無論如何都無法相容於這些目標的,唯有自行車,才能帶領我們邁向這個目標。
或許英國的作家威爾斯(H. G. Wells)在半個世紀前,已經為我們下了最好的結論:「任何時候當我看到成人騎著自行車,我對人類的未來便不致傷心、絕望。」
嘗試一個星期不開車,單憑騎自行車到達某個目的地,看看這樣的習慣是否會在身上生根。聯絡下列機構,或上他們的網站,將會獲取許多提倡自行車新生活的團體及讓地球永續承擔的方法。
◆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
推展自行車新生活文化活動,提倡自行車騎乘風氣,以減少空氣污染、降低噪音,建構台灣為「自行車島」。
地址:台北市敦化北路307號9樓A2
電話:02-27192025 傳真:02-27121591
e-mail:gsf71920@ms24.hinet.net
◆馬克褚工作室
這是一個台灣自行車資料豐富而完整的網站,包括路線資料、騎乘注意事項、騎乘經驗分享等。
網址:http://www.markchoo.com.tw
版權宣告:文章取自中時電子報(中國時報-浮世繪2002.1.1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