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om 運動相關文章欣賞
◎古蒙仁 (摘自2002.03.30中國時報人間副刊)
此番來到關山,好像是一趟懷舊之旅,六○年代的農村遺跡處處可覓,旅愁加上鄉愁,點點滴滴,都烙在心頭。 輕騎過關山,是我們一家新春的第一樁壯舉。過了關山這一關,原本蹇塞塞的人生關卡,彷彿一日之間全都打通了,前程豁然開朗,心中再無掛礙。
農曆年前二度路過花東縱谷,一次是和水土保持局的探勘隊,坐著三千西西的越野吉普車,從台東卑南直上花蓮瑞穗,沿途盡是開滿油菜花的黃澄澄的田野。寒風凜洌,霜氣滿天,天地之間充塞著一股歲末的肅殺之氣,只有油菜花為大地抹上一層明亮的色澤,溫暖著旅人不勝風寒的胸懷。
第二趟台東之行則是攜家帶眷,趁寒假已近尾聲之際帶小孩去度假,從屏東繞經南迴公路抵達關山小鎮。二趟行程相差不到半個月,大地已換了顏色,原本黃澄澄的油菜田,轉眼已變成水光映照的水田,秧苗剛插上,嫩綠的色澤怯生生地彷如剛誕生的嬰兒的肌膚,微風拂過,水波粼粼,吹彈欲破。怎不叫人愛憐?
我們千里迢迢趕到關山,只緣上次路過關山時,聽同行的山岳攝影家阮榮助告訴我,關山新設一環鎮腳踏車道,頗值得帶小孩來此騎踏。阮兄行走江湖多年,見多識廣,聽他談起關山種種,彷如失落的童年國度,吸引著我們一家亟欲前來一窺究竟。縱使年關緊逼,關山重阻,一點也阻撓不了我們乘虛卸風的嚮往,一路從台北驅車南下,在高雄歇腳一宿。第二天便長車直入,叩關成功。
冬殘臘盡,一波波的寒涼接踵而來,我們抵達關山那個黃昏,同樣是寒流籠罩的欲雪天。天空灰濛濛的,氣溫只有十來度,這種天氣怎適合戶外活動呢?但關山小街上、田野間,到處是騎自行車的人,成群結隊,橫衝直撞,把個傳統的農村小鎮點綴得熱鬧不堪。看來關山的自行車熱潮,可真是其來有自,名不虛傳了。
時值周末,遊客如織,每家旅社都客滿,要不是阮榮助介紹的「如意休閒山莊」網開一面,保留了一棟小木屋給我們,真要投宿無門了。莊主林先生曾在南橫救國團所屬的山莊服務過,待客親切。辦妥住宿登記之後,就敦促我們趕快到租車店租腳踏車。一家四口挑了四輛嶄新的單車,順著路橋騎上腳踏車道,終於得償闔家騎車出遊的多年夙願。
小孩尤其興奮,在都市長大的他們,從學騎腳踏車開始,就受困於都市的交通和空氣污染問題,無法享受快速馳騁的樂趣,只能在住家附近的巷道裡打轉,如今來到這片開闊的原野,恰似幼虎出柙,怪不得他們會興奮得又叫又笑,使盡吃奶的力氣猛踩踏板,像風一般地呼嘯著前進。
出了小鎮,車道沿著一條小溪前進,路邊種了二排高大的檳榔樹,伴著淙淙的溪水聲,往前迤邐到田野的盡頭。二旁則是剛剛插過秧的水田,一畦一畦,像一面一面的明鏡,映照著西天的霞光和遠處青黛的山巒,整整齊齊地羅列著。水氣氤氳,暮靄沈沈,水光天光交接之處浮盪著一片農村特有的寧靜,祥和氛圍。隨著腳踏車輕快的輪軸轉動聲,我彷彿騎進了夢境之中,那是西部平原六○年代的農村,是我童年時所看,所聞,所感受到的農村,如今都清晰地呈現在我的眼前,我的興奮之情更甚於小孩。我的小孩其實就是我和弟弟的化身,太太則像年輕時代的母親。不錯,我們正騎著腳踏車,要回鄉下外婆的家。同樣的小溪,同樣的竹林,炊煙四起,那兒就是我們的故鄉。
暮色愈聚愈濃,夜幕很快就降臨了,我們大約只騎了四分之一的路程,便不得不踅返。這時晚風愈颳愈緊,氣溫不斷往下降,原先體內沁出的熱汗被寒風一吹,更是冰涼。年節將至,遠方的村莊燈火初燃,彷彿籠罩在年節的喜氣中,年的味道是愈來愈濃了,而這味道只有在傳統的農村裡才堪細細咀嚼,深入品味。此番來到關山,好像是一趟懷舊之旅,六○年代的農村遺跡處處可覓,旅愁加上鄉愁,點點滴滴,都烙在心頭。
第二天一早,天才濛濛亮,我們就迫不急待地推車出門,準備遠征昨天未完成的旅程。順道到小鎮找家豆漿店吃早餐。想起這麼完美的行程,就令我們精神抖擻。但晨間薄霧繚繞,淼淼的水田冷霜霜,空氣裡有一股濃重的寒意,令人不自覺地打顫。騎了一段路之後,身體才逐漸回溫,晨霧也漸漸散去,使我們得以一睹農村的清晨美景。
經過一夜的休息,小田裡的水彷彿更亮了,秧苗彷彿也更青、更綠了。連那遠山近樹,都顯得青翠欲滴,生機洋溢;而車道旁的小溪,水流也更豐盈、充沛了,唏哩嘩啦地在一旁喧鬧個不停,陪著我們一行人、輪子輾過清晨的田野。直到上了小丘,才分道揚鑣。但小丘上仍有溪溝,蜿蜒地隨著車道前進,水溝的流水清澈見底,淙淙的流水聲片刻也不曾歇止。站在小丘上往下眺望,原本與我們視線平行的水田,如今都躺在我們的腳下了,偌大一片,儘是盈眼的綠意。處處洋溢著一片蓬勃的生機,彷彿源源不絕地注入我的軀體,令我深受感動。二○○二年的早春,在關山,我比誰都早感知到季節的萌動,我的靈魂彷彿被洗滌一清,通體舒暢,不正顯示了我生命的另一個地點?以全新的面貌,來迎接新來乍到的一年!
騎了約莫一個半小時,小孩已經飢腸轆轆了,我們便下到小鎮,在火車站前找了一家豆漿店,喝了一大杯熱呼呼的豆漿,吃燙手的土司三明治,輕鬆自在地看著小鎮悠悠地甦醒。原來關山小街也像六○年代的西部小鎮,外在的環境並沒有改變它緩慢悠閒的步調,惟一不同的是,每逢週末各地蜂擁而來的單車愛好者,會給小鎮帶來一股喧鬧的氣息。
用過早餐,體力和精神都來了,我們繼續踩著單車上路,往後一路都是下坡,根本不用踏板,只要緊緊地握住手把,全神貫注,就能享受凌虛御風,風馳電掣的快感,虎口都會被震得發麻,全程十二公里的腳踏車環鎮道,就在親水公園之前劃下句點。
輕騎過關山,是我們一家新春的第一樁壯舉。過了關山這一關,原本蹇塞塞的人生關卡,彷彿一日之間全都打通了,前程豁然開朗,心中再無掛礙。
我們回到如意山莊,辭別山莊主人,問清回程走南橫的路況,九點正,朝陽正要露臉,我們就開車繼續上路。遠望平原盡處的崇山峻嶺,白雲深處,正是我們遙遠的歸途。別了,關山,但我們一定會回來,今夏七月,孩子放暑假時,我們還期待著單衣短褲,迎風高歌的夏日單車之旅。